《红星照耀中国》八年级阅读知识清单
收藏红星照耀中国
阅读策略
①首先,利用序言、目录等,迅速获得对作品的整体印象。
②其次,边读边注意梳理作品中事实的前因后果、发展线索。
③再次,把握作品中的“事实”之后,还要读明白作者想用事实说什么“话”。比如,斯诺带着疑虑出发,采访结束之后,他又有怎样的观点。
④最后,阅读纪实作品,并从中获得启迪,以指导自己的学习与生活。
作者 | 埃德加·斯诺 |
采访时间 | 1936年 西安事变前夕 |
采访路线 | 北平-西安-保安-预旺-保安-西安 |
采访对象 | 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红军战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 |
采访内容 | 中国革命的原因和目的 |
采访感想 | 不可征服的力量 |
专题:识一群人——探寻群星,品析精神
(一)毛泽东——令人感兴趣的苏维埃掌权人
1、肖像 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好,颧骨凸出。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
2、出身 出身农民,父亲原是一个贫农,克勤克俭,后来渐渐富裕起来。父亲管教严格,对孩子苛刻;母亲是个心地善良,为人慷慨厚道,随时愿意接济别人,可怜穷人。
2、人物特点及给作者印象
·中国农民的质朴纯真的性格,颇有幽默感,喜欢憨笑(孩子气地笑)。
·说话平易,生活简朴,个人习惯和外表落拓不羁,有些人可能以为他有点粗俗。
·博览群书,对哲学和历史有深入研究。他有演讲和写作的才能,记忆力异乎常人,专心致志的能力不同寻常。对于工作事无巨细一丝不苟。
·精力过人,不知疲倦,是一个颇有天才的军事家和政治战略家。
·生活节俭,平易近人。对于吃的东西很随便,有着南方人爱吃辣的癖好。
·在必要时当机立断的魄力。他对当前世界政治惊人地熟悉。他相信罗斯福总统是个反法西斯主义者。是个认真研究哲学的人。
人物事例:①与父亲的矛盾和斗争;②剪辫子、参军;③在湖南省立图书馆自修半年;
④他的财物:一卷铺盖、几件随身衣物,伙食也同每个人一样;⑤谈及已死去的同志和饥荒的死人事件,他眼睛湿润;⑥将自己的上衣脱给战士穿,长征中和普通战士一样步行;⑦对当前世界政治惊人地熟悉,提出的世界政局实事连斯诺都无法回答;⑧斯诺谈论共产党的政策及抗日战争,具有深刻的洞察力、杰出的军事和政治才能。
人物形象:成长时期:富有反抗性,善于通过斗争为自己争取合法权益;好学进取,有恒心毅力;善于思考,有质疑精神。
成熟时期:①质朴纯真,生活简朴;②博览群书,涉猎广泛,精力过人,身体素质好;③一丝不苟,果决有魄力,是一位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同时又是一个感情深邃、爱军爱民的领导者。
(二)周恩来——温文尔雅的“造反者”
1、肖像 他个人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
2、出身和经历 大官僚家庭。祖父曾任清朝大官,父亲是个杰出的教书先生,母亲不同凡俗,是个博览群书的妇女。他本人从很小的时候起就表现出有突出的文学天赋。
他先在南开中学,后在南开大学学会了英语,他在班上成绩优异,在南开的三年都靠奖学金维持。一九一九年的学生运动。周恩来作为学生领袖,遭到逮捕,在天津关了一年监牢。周恩来获释后去了法国。在巴黎帮助组织中国共产党,成了同时在中国成立的这个组织的创建人。他在巴黎学习了两年,到英国去了几个月,又回到法国,接着又到德国学习了一年。他在一九二四年回国在广州与孙逸仙汇合,准备发动国民革命。周恩来二十六岁就成了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一九二五、二六、二七年参加了北伐战争,蒋介石发夺取了胜利果实,发动他自己的右派政变,开始杀害激进分子时,他的黑名单上名列第一的就是周恩来。周先逃到武汉,又到南昌,参加组织著名的八一起义,这是中国红军的历史性开端。他后来在江西和福建的苏区担任红军总司令朱德的政委,后来任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3、人物特点及作者印象
·他谈吐缓慢安详,态度温和地说话,深思熟虑,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
·似乎是羞怯、个人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
·一个行动同知识和信仰完全一致的纯粹知识分子。
·无可比拟的吃苦耐劳的能力。
·无私地忠于一种思想和从不承认失败的不屈不挠精神。
人物事例:①第一次见面用英语跟斯诺打招呼;②为斯诺规划九十二天的采访行程。③揽着红小鬼胳膊在乡间散步。
人物形象:①平易近人,温和文雅,细心热情;②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深思熟虑,知行合一;③生活简朴,充满对生命的热情与活力;④讲究实际经验,善于计划。
(三)贺龙——两把菜刀闹革命
1、肖像 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年过半百,但仍很健康,他不知疲倦,在长征路上背着许多受伤的部下行军。
2、出身 他的父亲是哥老会的一个领袖,把名望传给了贺龙,因此贺龙在年轻时就闻名湖南全省。(宴会上面对枪声面不改色)
3、人物特点及作者印象
·被国民党报纸称为“劣迹昭著”。
·有很强的个人感召力。
·喜欢马。性格很急躁,但是很谦虚。
·一直忠于党,从来没有违反过党的纪律。总希望别人提出批评,留心听取意见。
·没有受过多少教育,但是他并不是个无知的人。
人物事例:①客人在桌下开枪,贺龙面不改色;②传说用一把菜刀在湖南建立了一个苏区;③贺龙非常喜欢马,有一次他有一匹非常喜欢的马给敌人俘虏了,贺龙又去打仗抢夺,结果真的夺回来了;④据说曾经不止一次把地方的哥老会全部成员收编进红军;⑤参加共产党后一直忠于党,总希望别人提出批评建议⑥行军神出鬼没。⑦贺龙逮到一个名叫波斯哈德的瑞士传教士,他奉命跟着贺龙的军队一起走,最后刑满释放时他却没有说贺龙的什么坏话,相反他说:“如果农民都知道共产党是怎样的,没有人会逃走。”
人物形象:①威望高、口才好,英勇善战、有出色军事才能,②性格急躁易怒但很谦虚求教。
(四)彭德怀——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1、出身 出生于湘潭县的一个农村的富农家庭。母亲在他六岁时去逝,后父亲再娶,后母憎嫌他,后被后母赶出。祖母发脾气,要求把他溺死,结果舅舅救了他。
2、人物特点及作者印象
·是个愉快爱笑的人,身体极为健康。
·谈话举止里有一种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不转弯抹角的作风。
·动作和说话都很敏捷,喜欢说说笑笑。
·很有才智,善于驰骋,又吃苦耐劳,是个很活泼的人。
·不吸烟,不喝酒。迟睡早起,每天晚上平均只睡四、五小时。
·很喜欢孩子。(常有孩子跟着,脱棉衣给小号手)
·冲锋陷阵,英勇善战,彭德怀是打先锋的一军团司令员。
·关心战友,体恤战士,常常把他的马让给走累了的或受了伤的同志骑。
·生活节俭:同部下一样,只有两套制服,他有一件个人衣服,孩子气地感到很得意,那是在长征途上击下敌机后用缴获的降落伞做的背心。他吃得很少很简单,伙食同部下一样。
人物事例:①童年时在私塾奋起反抗欺负他的地主孩子、老师,踢祖母的鸦片烟;②青年时带领农民攻打囤粮的大地主;③从事谍报工作被抓时不屈服,坚决不招供;④长征中经常步行,把马让给其他同志骑;⑤司令部陈设简陋,伙食也很一般,他则与部下一样;⑥善于总结战术经验,巧用游击战取得胜利;⑦喜欢孩子,尊重“红小鬼”,将棉衣披给小号手。
人物形象:①吃苦耐劳、说话敏捷、精力旺盛;②说话直截了当,有不拐弯抹角的作风;③率直爽朗、乐观爱笑、富有才智,活泼有生气;④性格刚烈、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⑤一位爱惜部下、善于作战的杰出军事家。
(五)朱德——不摆架子的红军总司令
1、肖像 貌不惊人——一个沉默谦虚,说话轻声,有点饱经沧桑的人,眼睛很大(“眼光非常和蔼”是大家常用的话),身材不高,但很结实,胳膊和双腿都像铁打的一样。他已年过半百,也许已有五十三四岁,究竟多大,谁也不知道。(他同现在这们夫人(康克清)结婚后就不再记年龄了。)
2、出身 出生于1886年四川仪陇县马鞍场村子里,是穷苦的佃农。
3、人物特点及作者印象
·拥有军事才能的将领,朱德指挥全军,打了几百次小仗,几十次大仗,建立了中国革命化军队在游击战上不可轻侮的战斗力。
·具有为一个事业英勇牺牲的忠贞不贰精神的罕见人品。
·爱护他的部下是天下闻名的。他的生活和穿着都和普通士兵一样,同甘共苦,早期常常赤脚走路,整整一个冬天以南瓜充饥,另外一个冬天则以牦牛肉当饭,从来不叫苦,很少生病。
·从朱德远道跋涉,到上海、北京、柏林找寻共产党这件事,可以看出他日后成为三次革命的领袖所具备的自发精神和坚定目标。
·天性极端温和。谦虚诚实可靠。他是个深受爱戴的人。
·喜欢读书。他仔细订出读书计划,熟读政治、经济的书籍。
·喜欢和朋友谈天,有时也开开玩笑,虽然并不像毛泽东那样幽默。他一般没有脾气。
人物事例:①仔细制订读书计划,熟读政治、经济书籍;②积极主动戒除烟瘾;③坚持寻找并加入共产党,寻找新的革命道路;④在柏林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声援“五卅运动”被捕;⑤在长期的作战中形成自己带兵的特殊战术;⑥指挥全军打过几百次小仗,几十次大仗,经历敌人的五次大“围剿”。
人物形象:①沉默谦虚、爱护部下、天性温和,说话朴实,深受爱戴;②喜欢运动和读书;③大勇大智、爱党爱民,为革命甘愿抛弃个人财富和地位,作战经验丰富。
(六)徐海东
1、肖像 面露笑容,脸涨得通红,嘴里露出掉了两个门牙的大窟窿,使他有了一种顽皮的孩子相。身材仍很修长,四肢灵活,全身肌肉发达。他的每条腿,每条胳膊,他的胸口、肩膀、屁股都受过伤。有一颗子弹从他眼下穿过他的脑袋又从耳后穿出,但他仍给你一个农村青年印象,好像刚从水稻田里上来,放下卷起的裤腿,参加了一队路过的“志愿参加”的战士的队伍。门牙因为骑马的事碰掉的。
2、出身 1900年出生于汉口附近的黄陂县。世世代代都是做窑工的。祖上六代都是烧窑工人。他本人从14岁起当窑工,做了11年“窑花子”。祖父一代曾经置过地,但由于旱灾、水灾、捐税,后来就赤贫化了。他的父亲和五个哥哥在黄陂的一个窑里做工,仅可糊口。他们都是文盲,但因海东聪明,又是幼子,所以送他上了学校。
3、人物特点及作者印象
·斯诺第一次见到他的印象:是一位羞涩、内向的军人。
·徐海东是斯诺所遇到的共产党领袖中“阶级意识”最强的一个人——不论在态度上、外表上、谈吐上和背景上都是如此,事实上,除了贺龙以外,他大概是指挥员中唯一的“纯无产阶级”。
·离开鄂豫皖参加长征的时候,亲属被蒋介石杀害66人。徐海东对自己的无产阶级出身很为自豪,他常常笑着称自己是个“苦力”。他真心真意地认为,中国的穷人、农民和工人,都是好人——善良、勇敢、无私、诚实——而有钱人则什么坏事都干尽了。
·这种绝对的信念命名他对自己的大胆无畏,对他的部队的优势所说的自豪的话,听起到不至于使人有狂妄自大的感觉。
·他的自豪的热情未免有点幼稚天真,但是极其真诚,他的部下对他的拥戴的秘密也许就在这里。他对自己的部队极感自豪。
人物事例:①在学堂回击富家子弟的欺负,参加反对克扣工资的罢工;②为自己的无产阶级出身感到自豪,笑称自己是“苦力”;③1927年发生右派政变,徐海东把窑厂的工人和当地居民组织了起来,组织湖北第一支“工农军队”;④带领红军轻松攻克预旺县。
人物形象:①大胆无畏,英勇善战,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阶级意识强。②无私诚实,善良真诚,有孩子气。
(七)红小鬼
1、数量 大西北苏区一共有少年先锋队员约四万名。在每一个红军驻地都有一个少年先锋队“模范连”
2、年龄 他们都是十二岁至十七岁之间的少年,他们来自中国各地。
3、精神面貌
·热爱红军,对红军的忠贞不贰、坚定如一。他们似乎每样事情都参加;
·他们认为自己跟任何人都是平等的。他们当中没有有谁挨过打或受欺侮。他们做通讯员和勤务员当然“受到剥削”,但他们也有自己的活动自由,有自己的组织保护他们。
·他们学会了体育运动,他们受到初步的教育,而且他们对简单的马克思主义口号有了一种信仰——·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口号对他们来说只是意味着帮助他们开枪打地主和师傅。
·刚毅坚忍,令人叹服;他们当中有许多人熬过了从南方出发的长征的艰苦。有许多人是出征山西期间加入了红军。
·总是愉快而乐观,不管整天行军的疲乏,一碰到人问他们好不好就回答“好!”
·做事认真负责。在苏区,少年先锋队员的任务之一,是在后方检查过路旅客,看他们有没有路条。他们十分坚决地执行这项任务,把没有路条的旅客带到当地苏维埃去盘问。彭德怀也不能例外。
·他们耐心、勤劳、聪明、努力学习。
(八)林祖涵(林伯渠)
1、肖像 五十五岁的长征老战士,白发苍苍、神态庄严,满面春风,身上穿着一套褪色的制服,红星帽檐软垂,慈蔼的眼睛上戴着一副眼镜,一只腿架已经断了,是用一根绳子系在耳朵上的。
2、出身和经历 林祖涵是湖南一个教员的儿子,生于一八八二年,自幼学习经史,在常德府入师范,后留学东京。他在日本时遇见被清廷放逐的孙逸仙,就参加了他的秘密组织同盟会。
孙逸仙把同盟会与其他革命团体合并组成国民党后,林祖涵就成了创始党员。他后来遇见陈独秀,受到后者很大影响,就在一九二二年参加了共产党。但是他仍在孙逸仙手下工作,孙逸仙吸收共产党员参加国民党,林祖涵先后担任国民党司库和总务部长。孙逸仙逝世时他在身边。国民革命开始时,林祖涵是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中年资高过蒋介石的几个元老之一。
他在广州担任农民部长,北伐时任程潜将军指挥的第六军政委,程潜后来任南京的参谋总长。蒋介石在一九二七年开始镇压共产党时,林祖涵反对他,逃到了香港,然后去了苏俄,在共产主义大学学习了四年。他回国后乘“地下火车”,安全抵达江西,任财政人民委员。林祖涵自从一九二七年后没有见过已经长大的子女。
3、人物特点及作者印象
他在四十五岁那年放弃了他的名誉地位,不惜把自己的命运同年轻的共产党人结合在一起。
(九)徐特立
1、肖像 白发老翁,不是老朽昏聩的标本。步履矫健,双目炯炯,他的一双健腿在长征途上曾经帮他渡过大河,爬过高山。
2、出身及经历 他出生于一个贫农家庭。上了六年学后在清朝当个塾师,后来上长沙师范,毕业后留校教数学。1913年任长沙师范学校校长,后去法国勤工俭学。
1927年5月,在“白色恐怖”中,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南昌起义。1928年到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30年回国后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教育部部长,创办了列宁小学、列宁师范等。以57岁的高龄参加了长征。一路上,他拄着一根竹杖,扛着防身用的红缨枪,和大家一同行军。在延安曾任边区政府教育厅厅长。
3、人物特点及作者印象
·在国民革命期间,他在国民党省党部很活跃,他同情共产党,他向学生公开宣传马克思主义。
·在苏区这文化水平实在低得不能再低地区获得了极好的成绩。他学通俄语后,系统研究了马列主义,并同吴玉章、瞿秋白共同研究了汉语拉丁化拼音,并在苏区施教。
·遇到困难,不气馁。幽默。
(十)刘志丹
1、出身及经历 出生于陕西北部群山环绕的保安,是个中农的儿子。他到榆林去上中学,后来进了广州黄埔军校,成了一个共产党员国民党军队的青年军官。
2、人物特点及作者印象
·他是一个现代侠盗罗宾汉,对有钱人怀有山区人民的一贯仇恨。
·他的名字带了希望,可是在地主和老财中间,他也是惩奸除恶的天鞭。
专题:记一种魂——回顾长征,传承精神
(一)长征的起因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在作战中死伤严重。在瑞金举行军事会议后,中央主力红军(红一方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二)长征的结束 中央主力红军(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着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三)长征的经过
红军一共爬过18座山脉,渡过24条河流,经过12个省份,占领过62座大小城市,突破10个地方军阀军队的包围,开进和顺利穿过6个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红军长征总里程约为二万五千里。
(四)长征中面临的困难
1、敌军的围攻。红军一直处于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中;
2、我党我军内部的错误和矛盾;
3、征途中恶劣的自然条件和生存条件;
4、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情复杂。
(五)长征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①四渡赤水②巧渡金沙江③强渡大渡河④飞夺泸定桥⑤爬雪山⑥过草地
路线:瑞金、长汀(1934.10)—突破敌人的四道防线—占领遵义(1935.1)—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甘孜会师(1935.9)—激战腊子口—陕北吴起会师(1935.10)—甘肃会宁会师(1936.10)—宁夏西吉县将台堡会师
突破四方阵线
国民党以四道主要的防卫线,有许多水泥筑成的机关枪巢和碉堡支持着,包围了华南的苏维埃区域。红军必须先粉碎这四道防线,才能到达西方没有封锁的区域。在红军的努力奋斗下,成功突破了四道防线。
遵义会议
时间:1935年1月 地点:贵州遵义
内容:①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②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③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④取消了博古、立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意义:①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注意正确路线在中央的领导地位;②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③成为中国共产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④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强渡大渡河
国民党企图凭借大渡河天险南攻北堵,红军于大渡河以南地区。红一团到渡口下游,冒雨分三路隐蔽接近安顺场,俘虏了川军一名指挥官和他的船,夺得了到北岸去的交通。16名红军战士自告奋勇坐着第一只船冒着川军的密集枪战和炮火在激流中前进,冲过了敌人的重重火网,终于登上了对岸,在右岸火力的支援下,勇士们击退了川军的反扑,控制了渡口,巩固了渡河点。
飞夺泸定桥
强渡大渡河后,红军来到泸定桥边准备占领这最后一道可以进入川中的战略要地。有三十个人甘愿冒着生命危险在这没有桥板的铁链上过桥,在他们的下面是万丈之深的悬崖,对面则是敌军的炮火与子弹,可他们没有退缩,继续前进。随着一个个战士中弹掉崖,这也正壮大了这个敢死队的志气,他们一个个走过桥,将手榴弹掷入敌人的机枪阵地中,红军就在他们的血拼下,冒着舔人的火焰冲过了余下的桥板,而此时的白军早已经仓皇后撤。
通过大草原
各路红军迫于无奈,开始陆续强行穿越川西北的大草地。这是红军长征路上最为艰苦也是最为悲壮的一段。茫茫草地,漫漫泽国,荒无人烟,鸟兽绝迹。很多红军宝贵的生命被草地沼泽吞没,被河水激流冲走;部队断粮了,开始吃皮带,皮鞋等一类动物皮制的东西,饥饿至极,就挖野菜、草根吃.被饿死,毒死的红军不计其数;草地天气变化无常,特别是寒冷,战士们晚上就背靠背的休息御寒,即使这样,早上醒来,很多战士的身体完全冰冷僵硬了,以这样的“睡姿”长眠在此。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虽然途中不断有人倒下,大部分红军还是撑过来了,胜利地摆脱了敌人的追击。
(六)长征的意义
1、历史意义
①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在从1934年开始到 1936年结束的长征中,红军战士们突破敌军的包围封锁,唱响战略转移的凯歌,写下人类近现代战争史上的英雄史诗。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七百多座县城,红军牺牲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翻过连绵起伏的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②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强大队伍,长征中红军表现出的对革命的必胜信念和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成为激励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前进的巨大动力。
③ 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长征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中国革命的航船终于有了一位能驾驭其进程的舵手!
2、现实意义——青少年如何传承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是革命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青少年应了解峥嵘岁月,从小培养脚踏实地、勇往直前、从我做起的优秀品质,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继承和发扬红军长征精神,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
(七)长征精神
红军在长征途中表现出了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的忠诚、坚定的信念;表现出了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无产阶级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这些构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不怕牺牲、百折不挠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的革命集体主义精神。
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红军的三大纪律:行动听指挥、不拿贫农一点东西、打土豪要归公。
2.红军的八项规定:上门板、捆铺草;对老百姓要和气,要随时帮助他们;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和农民交易要规矩;买东西要付钱;要讲卫生;盖厕所离住家要远。
3.红军的三项守则:对敌人要斗争到死、要武装群众、要筹款帮助斗争。
4.红军游击战术的四个口号: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样本阅读结束,阅读全文或打印请下载
- 编号:38
- 发布时间:
- 分类:八年级阅读
- 小北
-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扁担那头的父亲 卞航方